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

家這個概念,漸漸變得遙遠而模糊。
我是個討厭搬家的人,然而偏偏似乎總是處於搬家的狀態。出生以後祇住了不到一年的地方就不說了,從學習說話的時候到兩歲半生活在鄉下,天天和那群小朋友打滾,然後就回城了;在一個地方住了幾年,八歲又搬到另一個地方,當時我已學會了不捨,會看著在舊房子照的相片流淚;之後是相對的穩定,直到上大學才離開家,在大學宿舍,每到周末,大家歸家了,總是留下孤獨的我;有過兩年在外租房的日子,這期間每半年就換一個地方,根本算不上安定;大學畢業後去了同城的另一個校園,物品輾轉搬運了幾趟,走了幾百公里,身邊換了一群明顯感到與我有各種差異的人;不久後父母賣掉了家鄉的房子,搬到不遠的另一個城市去,那被賣掉的,是伴隨了我記憶最清晰的成長過程的“家”,是我心底最深的依戀之一。此后,我在家鄉的牽掛就祇剩下年邁的祖父母。若干年後,老人總會百年,到那時,還會剩下些甚麼呢?
我一直羨慕在本地土生土長并且留在本地工作的朋友,他們從來沒有甚麼別井離鄉的經歷,也不存在和家人及大部分朋友長期分隔的情況,更不會有一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感受。他們有固定的人脈,用自己的成長見證著城市的變遷,身上有一種自然流露的主人翁氣息。雖然我在文化上和他們幾乎沒有差異,在融入他們方面做得很好,但心情始終是複雜的:不管我如何完美地融入這個地方,心裏卻始終牽掛著那個生我養我的家鄉,然而人生的軌跡又似乎要越來越遠離家鄉,而且又不能確定自己是否以後就留在現在的這個地方,即使留在任何一個地方,又不知自己的雙手是否有能力支撐……總之,是一種長期的不確定感,使我感到說任何話都無底氣。我不熱衷於甚麼驚喜,也不喜歡所謂的挑戰,不愿意過流浪如浮萍的人生。
至於是有國才有家還是有家才有國,這是隨便人怎麼說的。我所在的國家給不了我家的感覺,我們一個個如喪家之犬,無尊嚴地茍活著,這祇是一個現在我們看到這樣子的生存環境而已。
無家可歸、歸無可屬的感覺佔據著我的心靈,這種佔據愈是長久,反而愈不會對家麻木,而是愈強烈地渴望有個家。我的家將會在哪里,留給未來去解答,至少,我應盡力讓下一代免於這種無病呻吟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