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

隱潛的歧視

2010世界盃已經過去一年多,如今各大國家隊又在為下一屆的決賽圈席位努力。最近我突然注意到一個與世界杯本身關係不大的問題:世間的歧視和沖突竟是如此的無處不在。
南非世界盃使世界更多地認識了非洲,更多“非洲元素”呈現在了文化、娛樂產業。然而,這種認識可能更多地僅集中於南非——非洲這片黑土地的一隅。這是非洲最富庶的地方,也是非洲與西方在意識形態上分歧最小的地方。因此西方世界在傳頌曼德拉,很多西方音樂人喜歡與南非音樂人合作,祖魯族語言和習慣為世人所了解,約翰內斯堡成為非洲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……但對信奉伊斯蘭教和各種原始宗教的廣大中西東非,人們祇知道那裏有內戰、饑荒、疾病、海盜;而對北非這一典型阿拉伯伊斯蘭世界,人們更是知之甚少,一些人甚至對其不懷好意。
美國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種族歧視,非白人放群尤其是黑人皈依天主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素。聖城三教都主張眾生平等,卻又不約而同地具有排他性,這是其千年不解的矛盾。古往今來,這種信仰或意識形態的沖突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,遠遠多於單純的種族仇視。今天,由於西方白人社會在經濟、文化等領域處於優勢地位,世界各地各族的唯他們馬首是瞻,或對他們趨之若鶩的心態,正在加劇強弱勢社會的懸殊對比,這很可能在不斷地加劇上述的矛盾。
我想,這不并非危言聳聽,一些隱潛的“種族歧視”或“文化歧視”的心理早就植根於我們每個普通人的意識裏。每年春秋舉辦的廣交會,同是采購商,中國人往往會遭受各種刁難,而長著一副白人臉孔的人則會被從保安到參展商奉為上賓;中國人要以采購商身份進館要符合嚴苛的條件和通過繁複的程序,而祇要持外國護照的就阿貓阿狗都可以辦證進館。很多人學英語都強調要學“美式英語”,各種培訓機構也以所謂的“美語”作為招攬生意的旗號,原因無他,就是美國在方方面面展現出的“一哥”形象,使人們對其充滿了向往,對“掌握其語言”,在某些方面“更像他們”感到無比虛榮。然而在像我們中國這種鬼地方,天知道甚麼叫做美式英語,大部分人判斷的依據僅僅是幾個特色語音元素,屁顛屁顛跟著學幾句wAAterBæsketball就滿足了。這些人判斷人外語說得好不好的第一標準就是“口音”,祇要說到“口音”就言必歸“美音”,卻搞不清自己所奉為圭臬的所謂“美音”是美國哪州哪市哪鄉的口音,我未知在他們心目中英格蘭的、蘇格蘭的、愛爾蘭的、澳大利亞的、新西蘭的、尼日利亞的、印度的、新加坡這些以英語為第一官方語言的地區的英語還算不算英語。殊不知一個人的口音與其智商無關,以口音判斷優劣的做法卻嚴重凸显智商的低下,并且反映了一種歧視的心態。這種歧視并非中國特有,各非美國英語使用國家的大部分歌手,在臺下說話時用的是自己的口音,上臺唱歌就統統變成了美式腔調,這反映的既是歌者本人的取向,也是聽眾的品味。
當然,今年發生於挪威的極端種族主義流血事件,也沉重地提醒了世人人性的弱點。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理解極端種族主義的根源,但其蘊含的自私、狹隘,認為某片土地僅為某族群所有,排斥所有他族,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容他人分享,不允許他人有和自己一樣尋求幸福生活的權利的陰暗心理,我們是可以看出來的。
那些顯而易見的罪惡,我們容易引以為鑒,但另一些隱潛於我們自身的變態心理,卻難以克服。儘管表面上、主觀上,大家都在努力化解所有沖突,事實卻是所有人都有意無意地不得要領、隔靴搔癢,人世的和而不同,不知何時才能盼到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